智创未来 |多灵科技2018春季新品发布会暨招商会议圆满收官
实际上,它已经回归到儒家小康大同重叠的社会正典传统。
……[33]这里所说的知言,即明白和洞察对方的言论具有怎样的意义,属于诠释学中的理解问题。这看起来类似于伽达默尔所谓‘Hermeneutik的工作总是这样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换,从神的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,从一个陌生的世界转换到另一个自己语言的世界[102]。
[86]《春秋左传正义·昭公二年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126‒2127页。上文谈到,孟子指出:《云汉》之诗曰:‘周馀黎民,靡有孑遗。逆是前去追迎之之意,盖是将自家意思去前面等候诗人之志来[57]。而放即驱逐、止息之意,孙奭疏放逐,朱熹集注驱而远之[⑨]。[⑦]《孟子注疏·公孙丑上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686页。
孟子正是这样认知的:王者之迹熄而《诗》亡。[72]《孟子注疏·尽心上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65页。清代乾嘉学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,就是因为突破了文字的外壳,超越以字求义的方法,采取因声求义的原则。
[①] 孙兴义、张国庆:《孟子诠释思想再探索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11年第2期,第25‒32页。因此,《说文解字》志意互训:志,意也。[112] 黄玉顺:《何谓哲学?——论生活儒学与哲学的关系》,《河北大学学报》2021年第2期,第1–8页。……我亦欲正人心,息邪说,距诐行,放淫辞,以承三圣者。
[38]《孟子注疏·尽心下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75页。[52] 许慎:《说文解字·心部》,第217页。
所谓以文害辞以辞害志,犹言望文生义。[110] 黄玉顺:《爱与思——生活儒学的观念》(增补本),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,第117页。而息邪说及放淫辞则是诠释学问题,其目的是正人心,以距诐行与暴行。《本体与超越——生活儒学的本体论问题》,《河北大学学报》2022年第2期,第1‒6页。
[50] 孟子将这种普遍的经典诠释方法概括为: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夫《春秋》……存亡国,继绝世,补敝起废,王道之大者也。所以,在这种作为当下生活的诠释活动中,既非我注六经,亦非六经注我[106],而是注生我经[107],即诠释者的新主体性与被诠释经典的新义都是由诠释活动所生成的。这里的辩说正是上文谈到的辩的第二层含义:辩论。
[18] 黄玉顺:《孟子正义论新解》,《人文杂志》2009年第5期,第9–22页。相关的例子,据《孟子》载:齐宣王见有人将杀牛以衅钟,而不忍其觳觫,若无罪而就死地,孟子评论道:是心足以王矣。
[66] 狄尔泰:《诠释学的起源》,洪汉鼎主编:《理解与解释》,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,第91页。这里,志指诗人的情感意志,意指读者的情感意志。
诠释的具体步骤,首先是书不尽信的态度,即对经典的语言文字表达存疑。这里,‘逆更是关键中的关键。[71] 其实,孟子所说的良知也是一种情: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。经典诠释的宗旨是以正辩邪,即通过正邪之辩,息邪说,正人心。赵岐注:悉其微言而说之者,将以约说其要。而鲁国不仅是孔子的祖国,更是周公之国,即是周礼的象征,所以韩宣子见到鲁《春秋》而感叹道:周礼尽在鲁矣,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。
那么,何为正?在孟子这里,正有其确定的价值标准,那就是义,即正义论(theory of justice)的正义原则。[③] 李凯:《孟子的诠释方法及其应用》,《儒学全球论坛(2006)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2006年4月,第375‒388页。
《诗》亡然后《春秋》作。具体来说:爱人不亲,反其仁。
《小弁》之怨,亲亲也。[43] 孟子认为,《小弁》表达的情感固然是怨,但这种怨却是出自戚的情感,即因为亲近而哀戚。
综上所述,看起来是人在创造经典、诠释经典,实质上却是生活在创造经典、诠释经典:生活在通过诠释而创造经典。《中国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》,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2年第3期,第1‒7页。经典诠释学 学界关于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既有研究成果,主要集中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这两个命题上,然而其思想之精微处尚未被完全意识到,其隐藏的逻辑关系也还有进一步展开的必要[①]。经典本义的理解方法是以意逆志,即以读者的情感意志去迎契而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志。
[69]《孟子注疏·滕文公下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11页。[31]《礼记正义·礼运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422页。
[58] 泓峻:《儒家阐释学的理论特征及对于建构公共阐释论的意义》,《当代文坛》2018年第2期,第31‒35页。岂好辩哉?予不得已也。
[④]《孟子注疏·滕文公下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中华书局1980年版,第2714‒2715页。[55] 丁秀菊:《孟子以意逆志的语义学诠释——基于修辞理解角度》,《山东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11年第4期,第141‒146页。
《诗》亡即指《诗经》所代表的圣王精神的衰亡。[17]《孟子注疏·万章下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46页。[95] 施莱尔马赫:《诠释学箴言》,洪汉鼎主编:《理解与解释》,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,第45页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理解经典的本义。
孟子所注重的义利之辩和人禽之辩,亦作义利之辨和人禽之辨,莫不如此。[56] 朱熹:《孟子集注·万章上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306页。
那么,孟子是怎样知言,即怎样洞察这些邪说的呢?孟子指出了这些邪说的来源:生于其心,即都是生于某种邪而不正的情感和意欲。乃因史记作《春秋》……故吴楚之君自称‘王,而《春秋》贬之曰‘子。
紧接着,孟子又以另一诗句为例:周馀黎民,靡有孑遗。[52] 这里的察言知意,正是诠释当中的理解问题。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哇~真是太棒了